中美两国自日内瓦展开协商后,基于临时关税休战协议,持续多时的贸易争端似乎暂时有所缓和。表面看起来双方各让一步,实则贯穿始终的最大筹码依旧是稀土。稀土被誉为现代工业必不可少的“维生素”,无论在新能源、尖端电子还是国防军工领域,都属于不可替代的核心材料,也是中国在博弈中掌握的重要杀手锏。在整个协商过程中,中方针对稀土表达出“有限供给”的策略,展示了灵活应对的手腕,同时守住了关键的战略底线,让全球资源格局的博弈增添了重要的一笔。
中美贸易摩擦远不止关税层面的针锋相对,更将博弈推向关键资源的掌控。以稀土为例,这类被称为“产业血液”的战略性物资,直接影响着高端制造和技术进步。双方在协商中将稀土纳入讨论,无形中提升了这一资源的战略地位。贸易政策由此不再是单纯的税率调整,而是逐步演变为对全球供应链和产业安全的再平衡,也让中美在竞争中各自寻找新的突破口。
自2025年4月美国单方面提高“对等关税”后,中美之间的摩擦愈演愈烈。美国对来自中国的商品税率一度高达145%,中国选择以稀土出口管制为回应,直接影响美国军工复合体和新能源行业的核心利益。数据表明,由于稀土短缺,美国汽车行业每天损失超过2.3亿美元。美国国防部也承认,有87%的主战装备生产线因为供应链问题出现延期。这场贸易战的核心矛盾在于:美国打算用高额关税遏制中国的产业升级,中国则通过牢牢掌握关键资源来反击美方的技术主导地位。
稀土被推到谈判桌前,确实不是巧合。中国手握全球超过90%的稀土精炼能力,无论是特斯拉的永磁电机,还是F-35战机里的高端电子部件,这些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基本都绕不开中国提供的稀土材料。美国虽然在本土也能找到稀土矿,比如加州的芒廷帕斯矿,但在精炼和提纯上一直差口气,一些核心工艺还掌握在他人手中。这样的产业链短板,让美国虽然手里有资源,却难以自己消化,把主动权拱手让出,这也让稀土成为中国和美国角力时非常重要的砝码。
“有限供给”方式就像一场需求与供给间的平衡游戏,不一味收紧,也不会随意放开。既能保障国内市场的需求和产业安全,又能在一些关键时间点体现出大国的灵活性。通过精准调控出口配额,把稀土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6月伦敦举行的重要会谈上,中方答应向美国汽车和电子行业企业发放为期6个月的稀土出口临时许可,但明确划定了底线——只允许民用,军工领域一律不在范围。这项举动展现了中方在磋商过程中的高水平谋略:
灵活操作,用限定时间和特定领域的出口,让美国企业暂时缓解采购难题,同时争取美方在技术限制以及高额关税政策上有所松动。
讲究原则,设定6个月的“观察期”,清楚地向外界表明中国对战略资源的管控态度坚定,不会给美国任何机会,把这些资源拿去限制中国的发展。
中方同步推出了严密的“精准管理”措施。每一批稀土出口都要递交具备法律效力的最终用户承诺书,还要建立流向追踪体系,避免稀土进入军事或敏感技术领域。这种“有针对性的投放”方法,一方面满足了美方的正常商业需求,也切实守护了国家安全的核心利益,在地缘经济较量中成为典型做法。
稀土之所以能成为百年资源战略中的核心,是因为它们在现代高科技制造和国防工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电动汽车、智能手机、新能源发电设备、各种精密电子仪器等,都离不开稀土材料的支持。再加上全球范围内开采和提炼能力有限,稀土资源的分布又极为集中,使得它们在国际竞争和能源转型过程中变得尤为关键。正因为这种稀缺性和战略价值,稀土早已成为各国必争的关键资源。
稀土的较量,绝不是一次短暂的协议就能画上句号。这背后涉及到全球范围内对于资源管理权和制定规则主导权的深层博弈。中国凭借“技术-资源-政策”三管齐下的战略,不仅把稀土从一种普通的矿产资源,提升成了极具分量的地缘政治利器。
技术壁垒方面,中国紧紧握有高纯度稀土分离领域的核心专利和关键工艺,通过一道双重屏障(技术锁定与出口限制)全方位防止核心技术流出。美国虽然在本土开采稀土矿石,但最终还是需要依赖中国进行深度精炼,打造出“资源出在对方、核心技术却在自己手中”的明显不对等领跑局面。
规则制定上,中国主动推动稀土领域的国际标准出台,积极推进“零碳稀土”认证,将稀土供应链紧密结合全球绿色经济转型,大有意图在未来产业标准制定上占据主导位置。
在产业链层面,国内依靠“双循环”战略,逐步形成了集开采、精深加工、回收与再利用于一体的动态平衡体系;国际方面,通过技术壁垒,让越南、泰国等国家在稀土加工环节高度依赖中国,打造出“资源掌控、技术把控”这一全球难以撼动的产业链闭环。
回头看看美国那边,替代措施眼下还不太给力。虽然花了不少力气在深海稀土勘查、电子废料再利用等技术上,但一时间很难跨过中国在技术和成本上的双重门槛。美国方面打算投入500亿美元搭建自己的稀土加工系统,不过业内普遍认为要等10-15年才能真正运转起来。这种情况下,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国许多关键产业还是得仰赖中国的供应和技术。
未来这十年,双方较量的焦点,其实就在谁能抢占产业链和技术链的高地。各自都希望掌控更多关键环节,把被别人“卡脖子”的风险降到最低。从现在开始到2034年,围绕稀土等关键资源和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势必会愈发激烈。谁能在资源整合、创新能力和产业协同上取得优势,谁就有望在全球格局中占到上风。所以,这场博弈早就不只是简单的资源争抢,更考验着双方的战略布局和综合实力。
稀土之争,其实就是在较量谁能主导未来全球资源格局。中国靠着对稀土的精准策略,把身份从“全球最大出口国”转变成了“规则制定的中坚”。接下来,竞争的关键会落在:
拉开技术差距,瞄准稀土量子点、固态电池电极材料这些新兴领域,抢在前头布局。
把“零碳稀土”这样的标准用起来,在绿色规则上牢牢掌握主动权。
健全循环经济体系,大大减少对原生矿产的需求,增强资源抗风险能力。
利用“一带一路”等平台输出技术标准,进一步巩固全球供应链的主导地位,深化国际合作。
对美国来说,难题不只体现在技术短板上,时间紧迫感同样是个重要压力。近期内,稀土资源短缺会持续削弱美国高科技行业的竞争优势,也有可能让其在贸易博弈时不得不作出更多让步。从长远角度看,假如美国始终无法打破中国的技术限制和产业链壁垒,先进制造业甚至国家安全都可能遭到严重威胁。
结语:无声战场中的决定性力量
稀土的意义早已不局限于经济层面,更像是一场历时百年的资源竞争中的关键棋子。中国采用“有限供给”的做法,不仅有效缓和了当下的贸易摩擦,还为后续的战略对抗积攒足够的底牌。中国智库高级研究员金思宇曾表示,这场没有枪炮声的较量里,稀土被称作“工业维生素”,将在21世纪推动大国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未来6个月属于“观察期”,中美每一场交流都可能左右局势走向。放眼全球资源格局这盘大棋,中国凭借对稀土这张“关键王牌”的精准把控,占据着关乎国运的战略主动。
(作者金思宇,中国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顾问、泛亚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远望智库产业顾问、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国盛战略智库成员)
炒股杠杆,实盘杠杆配资,股票如何10倍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